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多项实验与应用,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5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6名航天员、41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
此次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1次飞行、神舟飞船的第20次飞行。
揭秘1
有效上行容积增加20%
记者获悉,我国空间站工程使用的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均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
针对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需求,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对轨道舱布局进行深度优化,通过精细化设备布局和货包固定方案创新,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上行容积增加20%,提升舱内空间利用率。
每次任务我们都在布局上尽力调整,尽可能多携带物品,为空间站和航天员服务。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杨海峰表示,与货运飞船相比,神舟飞船的运载能力虽小,但其灵活性和对较短保质期物资的适应性优势明显,改进后的飞船既可搭载更多短期消耗品满足航天员在轨需求,也能运输精密试验载荷,提高单次任务物资运输效率。
揭秘2
遥控设备升级后重量约为原先的42%
在载人飞船任务中,测控通信产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航天器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状态可控,并且能够准确监测航天器的飞行状态,保证任务顺利进行,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保障航天任务成功的关键。
遥控、遥测设备是神舟飞船驶向中国空间站的关键产品,虽不像话音和图像产品有声有色,但其作为最传统的飞行器测控手段,在飞行任务中的地位从未改变。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4所获悉,遥控设备主要负责解析地面上行的控制命令,就像牵在神舟飞船上的风筝线,控制飞船的动作。遥测设备将载人飞船上所有的遥测信息采集下来并发送到地面中心,是载人飞船的晴雨表。简单来说,遥控设备负责地面上行控制,遥测设备负责下行地面监测。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品占用的型号资源,提高可靠性,遥控设备在本次任务中进行了升级,采用反熔丝FPGA替代原有分立逻辑器件的方案,大大缩减了产品的体积和重量,升级后产品重量约为原先的42%,同时消除设备内一些单点风险,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揭秘3
58台发动机为飞船提供动力
记者了解到,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芯一级、芯二级以及助推器所使用的发动机均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六院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与神舟二十号飞船研制交付了共58台主推进及姿轨控发动机,以及热控分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泵阀等关键设备。
据介绍,这些设备如同飞船的心脏与动脉,为飞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确保其在浩瀚宇宙中按照预定轨道飞行、完成各项复杂任务。
在技术创新方面,该院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通过采用新型耐高温、高强度材料,提升发动机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通过先进的燃烧组织方式和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发动机燃烧的稳定性,减少了燃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提升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揭秘4
现场总装引入新设备新工艺
在神舟二十号发射任务中,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参与了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动力装置产品的生产制造任务,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服务保障。相较之前的产品,该厂在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26项技术状态更新和完善。
此次现场总装过程首次引入智能化检测设备与高精度装配工艺,在火工品测试安全性、数据测量精确度及系统可靠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据了解,逃逸系统的高标准要求发动机产品能够经受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在力学、能量、燃烧性能等方面具有高可靠性。
产品总装过程涉及众多精密组件融合,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该厂负责工艺技术的王文博介绍,新设备新工艺不仅能捕捉传统手段无法识别的微量变化,还能通过智能化手段预判潜在风险,相当于为装配加了lsquo;双保险rsquo;。此外,总装过程实施镜头追溯机制,通过摄像系统记录宏观装配流程,同时捕捉关键部件的微观状态变化。
关注神箭
长二F火箭可靠性评估值升至0.9905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了解到,此次发射任务中,长二F火箭有32项技术改进。从数据传输到飞行监测,从工艺改进到可靠性提升,每一项升级都为航天员和空间站任务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作为中国唯一现役载人运载火箭,目前,长二F火箭可靠性评估值提升至0.9905,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
首次实现全箭视角覆盖
当火箭点火升空时,一组特殊的眼睛正凝视着箭体mdash;mdash;8台高清摄像机首次实现全箭视角覆盖。从二级发动机喷口跃动的橘红色焰流到神舟飞船的平稳分离,这些清晰的画面实时呈现在测发大厅的屏幕上。
此次任务中,长二F火箭首次搭载全国产化高清摄像头,图像覆盖范围从3个关键区域扩展至8个,包括箭体外表面、二级发动机尾舱和神舟飞船等部位。高清画面让地面指挥中心看得更清。
就像给火箭装上了全景行车记录仪。火箭院陈牧野表示,这些高清影像数据为地面人员提供了更多视角、更加全面的实时画面,使其能够更清晰地观察火箭飞行状态,并精准判断火箭关键分离动作。
飞行数据实时测量与下传
陈牧野介绍,本次任务火箭遥测数据传输速率从2M bps提升至5M bps,这一改变让沿用24年的回收式存储器退出历史舞台。
以往,火箭正常飞行过程中的部分关键数据需存储于黑匣子中,待返回舱落地后回收分析。如今,在5M bps的传输速率下,每秒可传输约100页A4纸的扫描文档,全面提升了关键数据的可靠传输能力,实现了飞行数据全程实时测量与下传。改进后不仅避免了存储器回收可能带来的数据丢失风险,还能在任务过程中同步开展数据分析。
与此同时,火箭通过增加环境参数的测点,开展分离环境适应性、环境抗干扰等飞行环境精细化测量,采集飞行中的压力、振动等数据。每次提升都在重新定义安全边界。陈牧野表示,这些改变不仅护航本次任务,更为未来发射任务的环境适应性研究积累宝贵数据。
启用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
本次任务中,全新启用的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成为另一个技术亮点。该系统将火箭发射所需的弹道计算、参数装订等核心环节整合为数字化平台,通过软件实现数据在线生成和传递。相比以往依赖人工传递光盘、纸质文件的操作模式,新系统能显著提升发射场数据处理效率。
陈牧野介绍,该系统在长二F火箭本次任务开始试用,为我国高密度航天发射提供技术保障。系统以火箭院一部开发的数字化平台mdash;mdash;天元软件开发平台为基座,通过九大功能模块的协同运作,将传统发射流程中的纸质文件流转转化为实时线上交互,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靶场诸元设计正式迈入数字时代。
过去,一次火箭发射需要传递上百项诸元参数,各个传递过程和比对过程需要通过人工完成,在分秒必争的射前流程中比较浪费时间。现在动动手指,数据就能穿透1000公里。火箭院常武权表示,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打通了网络传输链路,所有数据互联互通,增加前后方诸元设计保障,同时消除了人工传递环节,避免人为操作失误,提高发射场诸元传递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
这套系统的智慧内核,藏在几个精密咬合的模块中,包括加注计算、常规利用、风修正、故检诸元等模块。例如风修正模块可以实时接入发射场气象数据,大幅提升高空风补偿设计效率,让火箭在戈壁滩的狂风中依然稳如磐石。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多项实验与应用,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5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6名航天员、41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
此次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1次飞行、神舟飞船的第20次飞行。
揭秘1
有效上行容积增加20%
记者获悉,我国空间站工程使用的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均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
针对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需求,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对轨道舱布局进行深度优化,通过精细化设备布局和货包固定方案创新,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上行容积增加20%,提升舱内空间利用率。
每次任务我们都在布局上尽力调整,尽可能多携带物品,为空间站和航天员服务。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杨海峰表示,与货运飞船相比,神舟飞船的运载能力虽小,但其灵活性和对较短保质期物资的适应性优势明显,改进后的飞船既可搭载更多短期消耗品满足航天员在轨需求,也能运输精密试验载荷,提高单次任务物资运输效率。
揭秘2
遥控设备升级后重量约为原先的42%
在载人飞船任务中,测控通信产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航天器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状态可控,并且能够准确监测航天器的飞行状态,保证任务顺利进行,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保障航天任务成功的关键。
遥控、遥测设备是神舟飞船驶向中国空间站的关键产品,虽不像话音和图像产品有声有色,但其作为最传统的飞行器测控手段,在飞行任务中的地位从未改变。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4所获悉,遥控设备主要负责解析地面上行的控制命令,就像牵在神舟飞船上的风筝线,控制飞船的动作。遥测设备将载人飞船上所有的遥测信息采集下来并发送到地面中心,是载人飞船的晴雨表。简单来说,遥控设备负责地面上行控制,遥测设备负责下行地面监测。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品占用的型号资源,提高可靠性,遥控设备在本次任务中进行了升级,采用反熔丝FPGA替代原有分立逻辑器件的方案,大大缩减了产品的体积和重量,升级后产品重量约为原先的42%,同时消除设备内一些单点风险,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揭秘3
58台发动机为飞船提供动力
记者了解到,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芯一级、芯二级以及助推器所使用的发动机均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六院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与神舟二十号飞船研制交付了共58台主推进及姿轨控发动机,以及热控分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泵阀等关键设备。
据介绍,这些设备如同飞船的心脏与动脉,为飞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确保其在浩瀚宇宙中按照预定轨道飞行、完成各项复杂任务。
在技术创新方面,该院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通过采用新型耐高温、高强度材料,提升发动机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通过先进的燃烧组织方式和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发动机燃烧的稳定性,减少了燃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提升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揭秘4
现场总装引入新设备新工艺
在神舟二十号发射任务中,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参与了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动力装置产品的生产制造任务,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服务保障。相较之前的产品,该厂在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26项技术状态更新和完善。
此次现场总装过程首次引入智能化检测设备与高精度装配工艺,在火工品测试安全性、数据测量精确度及系统可靠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据了解,逃逸系统的高标准要求发动机产品能够经受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在力学、能量、燃烧性能等方面具有高可靠性。
产品总装过程涉及众多精密组件融合,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该厂负责工艺技术的王文博介绍,新设备新工艺不仅能捕捉传统手段无法识别的微量变化,还能通过智能化手段预判潜在风险,相当于为装配加了lsquo;双保险rsquo;。此外,总装过程实施镜头追溯机制,通过摄像系统记录宏观装配流程,同时捕捉关键部件的微观状态变化。
关注神箭
长二F火箭可靠性评估值升至0.9905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了解到,此次发射任务中,长二F火箭有32项技术改进。从数据传输到飞行监测,从工艺改进到可靠性提升,每一项升级都为航天员和空间站任务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作为中国唯一现役载人运载火箭,目前,长二F火箭可靠性评估值提升至0.9905,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
首次实现全箭视角覆盖
当火箭点火升空时,一组特殊的眼睛正凝视着箭体mdash;mdash;8台高清摄像机首次实现全箭视角覆盖。从二级发动机喷口跃动的橘红色焰流到神舟飞船的平稳分离,这些清晰的画面实时呈现在测发大厅的屏幕上。
此次任务中,长二F火箭首次搭载全国产化高清摄像头,图像覆盖范围从3个关键区域扩展至8个,包括箭体外表面、二级发动机尾舱和神舟飞船等部位。高清画面让地面指挥中心看得更清。
就像给火箭装上了全景行车记录仪。火箭院陈牧野表示,这些高清影像数据为地面人员提供了更多视角、更加全面的实时画面,使其能够更清晰地观察火箭飞行状态,并精准判断火箭关键分离动作。
飞行数据实时测量与下传
陈牧野介绍,本次任务火箭遥测数据传输速率从2M bps提升至5M bps,这一改变让沿用24年的回收式存储器退出历史舞台。
以往,火箭正常飞行过程中的部分关键数据需存储于黑匣子中,待返回舱落地后回收分析。如今,在5M bps的传输速率下,每秒可传输约100页A4纸的扫描文档,全面提升了关键数据的可靠传输能力,实现了飞行数据全程实时测量与下传。改进后不仅避免了存储器回收可能带来的数据丢失风险,还能在任务过程中同步开展数据分析。
与此同时,火箭通过增加环境参数的测点,开展分离环境适应性、环境抗干扰等飞行环境精细化测量,采集飞行中的压力、振动等数据。每次提升都在重新定义安全边界。陈牧野表示,这些改变不仅护航本次任务,更为未来发射任务的环境适应性研究积累宝贵数据。
启用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
本次任务中,全新启用的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成为另一个技术亮点。该系统将火箭发射所需的弹道计算、参数装订等核心环节整合为数字化平台,通过软件实现数据在线生成和传递。相比以往依赖人工传递光盘、纸质文件的操作模式,新系统能显著提升发射场数据处理效率。
陈牧野介绍,该系统在长二F火箭本次任务开始试用,为我国高密度航天发射提供技术保障。系统以火箭院一部开发的数字化平台mdash;mdash;天元软件开发平台为基座,通过九大功能模块的协同运作,将传统发射流程中的纸质文件流转转化为实时线上交互,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靶场诸元设计正式迈入数字时代。
过去,一次火箭发射需要传递上百项诸元参数,各个传递过程和比对过程需要通过人工完成,在分秒必争的射前流程中比较浪费时间。现在动动手指,数据就能穿透1000公里。火箭院常武权表示,发射场诸元设计系统打通了网络传输链路,所有数据互联互通,增加前后方诸元设计保障,同时消除了人工传递环节,避免人为操作失误,提高发射场诸元传递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
这套系统的智慧内核,藏在几个精密咬合的模块中,包括加注计算、常规利用、风修正、故检诸元等模块。例如风修正模块可以实时接入发射场气象数据,大幅提升高空风补偿设计效率,让火箭在戈壁滩的狂风中依然稳如磐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