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冰雪+”点燃经济活力新引擎
2025-02-10 13:18:33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8909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从东北冰雪旅游带的资源深耕到南方人工冰雪场馆的科技赋能,从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到亚冬会谱写新的冰雪华章,冰雪+融合新模式推动冷资源激活热经济,促进全链条、全场景的消费生态体系构建,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冰雪+旅游筑链,开拓多元化消费新场景

冰雪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滑雪、冰嬉、赏冰雕雪雕、冰雪赛事、冰雪音乐会、冰雪康养、雪国列车等冰雪旅游新场景,已经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吉林北大湖雪场吸引大批滑雪爱好者,预计接待游客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18万元。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依托长白山冰雪资源,打造冰雪+温泉+民俗综合服务模式,配套智能化预约系统与安全监测平台,将单一滑雪场景升级为日滑雪、夜温泉、学技艺、品文化的全天候消费场景。河北崇礼冰雪+赛事经济借势冬奥遗产,举办国际滑雪赛事、青少年冰雪训练营,衍生赛事直播、装备展销、运动康复等业态,2023至2024雪季接待游客441.22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52.43亿元。南方地区则通过业态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如长三角以滑雪场为核心开发培训、亲子酒店及文创衍生品,构建半日游mdash;多日游消费升级路径,并依托制造业优势形成冰雪装备产业集群,实现场景创新mdash;产业联动的双向赋能。由此可见,冰雪旅游新业态的构建需以体育、文化、康养、教育、交通等多产业跨界融合为路径,通过冰雪+康养/赛事/研学等模式,形成全链条消费体系。冰雪经济还可与首发经济协同创新,通过引入首发冰雪赛事、冰雪音乐节庆等活动激活消费潜力。冰雪综合服务的立体化拓展,既能通过场景融合延长消费链条,又能以品质升级激活高端需求,为冰雪经济注入多元增长动能。

与此同时,传统冰雪旅游由于自然条件和季节因素,发展空间受限,需要突破季节与空间限制,破除冰雪旅游一季养四季的短板,激活全时全域旅游消费潜力。这就要求打造四季可游、全域可享的冰雪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因地制宜发展冰雪经济,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冰雪旅游模式,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冰雪+文化塑魂,引领沉浸式消费新品牌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冰雪+文化是通过文化赋值提升冰雪经济的品质与韧性,将文化基因植入冰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突破同质化竞争,塑造具有精神感召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消费新品牌。

冰雪文化的价值重构需以地域文化为内核,通过符号提炼、场景再造与IP化运营,将冰雪资源转化为具有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消费品牌。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将冰雕艺术与俄罗斯建筑风格、中东铁路历史叙事深度融合,打造冰雪丝路主题IP,构建冰雪城堡、历史光影长廊等沉浸式场景。尔滨的火爆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23~2024雪季,哈尔滨市共接待游客8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300%,实现旅游收入1248亿元,同比增长500%,冰雪冷资源正在变成热经济。新疆阿勒泰则依托人类滑雪起源地文化标识,复原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联动非遗传承人开展雪地叼羊、冬不拉演奏等民俗活动,实现冰雪运动与古老文化的完美交融。由此表明,冰雪文化IP的构建不仅需挖掘历史符号,更需通过场景化、体验化的叙事逻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内容,从而实现从地理标识到情感品牌的跃升,为冰雪经济注入鲜活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冰雪文化的价值转化需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链延伸为路径,通过文化+产品+场景的多维联动,构建覆盖文创、影视、教育等领域的品牌矩阵,形成IP引领mdash;产品落地mdash;场景赋能多元联动的品牌生态。例如,四川西岭雪山冰雪熊猫,内蒙古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等主题IP,以及随之冰雪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激活了消费潜能,更通过相关品牌矩阵的构建,实现从单一产品到多元生态的跨越,为冰雪经济注入可持续增长动能。

冰雪+数字赋能,营造智能化消费新生态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为冰雪产业突破时空限制、重构消费场景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元宇宙、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冰雪旅游从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世界,形成线上沉浸体验mdash;线下实体消费的联动模式。用户可参与VR滑雪竞技、NFT冰雪艺术展、虚拟雪具定制等活动;线下场馆有AR导览系统,游客佩戴智能眼镜即可看到雪道历史数据、滑雪技巧提示等叠加信息。冰雪+数字不仅让发展冰雪经济突破地理与季节限制,更通过虚实融合的体验设计,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与消费意愿,为冰雪经济注入智能化、可持续的新动能。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冰雪旅游服务升级提供了核心支撑,通过数据挖掘与智能算法,能够精准识别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场景化的消费解决方案。借助AI冰雪助手,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滑雪轨迹、体能数据、消费偏好生成个性化报告,由此可为初学者推荐适合的雪道与教练,为资深玩家匹配竞技社群活动;同时,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姿态,通过App反馈矫正建议。比如,北京市延庆区成立冰雪经济数据中心,汇聚全国200余家雪场运营数据、千万级游客行为数据,通过AI模型分析,精准识别消费趋势,联合企业开发冰雪微度假产品线,助力冰雪经济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河北崇礼则利用AI技术优化景区资源配置,动态调控酒店房价、雪具租赁库存及接驳车调度,缩短了节假日高峰期游客平均等待时间,提升游客满意度等等。

此外,冰雪产业的数字化传播与营销是打破地域壁垒、激活消费潜力的关键引擎。通过短视频、直播、元宇宙等新兴媒介技术,冰雪经济得以突破物理边界,以更生动、更具互动性的方式触达全民,形成线上引流mdash;线下体验mdash;全域共鸣的传播与营销闭环。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从东北冰雪旅游带的资源深耕到南方人工冰雪场馆的科技赋能,从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到亚冬会谱写新的冰雪华章,冰雪+融合新模式推动冷资源激活热经济,促进全链条、全场景的消费生态体系构建,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冰雪+旅游筑链,开拓多元化消费新场景

冰雪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滑雪、冰嬉、赏冰雕雪雕、冰雪赛事、冰雪音乐会、冰雪康养、雪国列车等冰雪旅游新场景,已经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吉林北大湖雪场吸引大批滑雪爱好者,预计接待游客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18万元。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依托长白山冰雪资源,打造冰雪+温泉+民俗综合服务模式,配套智能化预约系统与安全监测平台,将单一滑雪场景升级为日滑雪、夜温泉、学技艺、品文化的全天候消费场景。河北崇礼冰雪+赛事经济借势冬奥遗产,举办国际滑雪赛事、青少年冰雪训练营,衍生赛事直播、装备展销、运动康复等业态,2023至2024雪季接待游客441.22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52.43亿元。南方地区则通过业态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如长三角以滑雪场为核心开发培训、亲子酒店及文创衍生品,构建半日游mdash;多日游消费升级路径,并依托制造业优势形成冰雪装备产业集群,实现场景创新mdash;产业联动的双向赋能。由此可见,冰雪旅游新业态的构建需以体育、文化、康养、教育、交通等多产业跨界融合为路径,通过冰雪+康养/赛事/研学等模式,形成全链条消费体系。冰雪经济还可与首发经济协同创新,通过引入首发冰雪赛事、冰雪音乐节庆等活动激活消费潜力。冰雪综合服务的立体化拓展,既能通过场景融合延长消费链条,又能以品质升级激活高端需求,为冰雪经济注入多元增长动能。

与此同时,传统冰雪旅游由于自然条件和季节因素,发展空间受限,需要突破季节与空间限制,破除冰雪旅游一季养四季的短板,激活全时全域旅游消费潜力。这就要求打造四季可游、全域可享的冰雪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因地制宜发展冰雪经济,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冰雪旅游模式,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冰雪+文化塑魂,引领沉浸式消费新品牌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冰雪+文化是通过文化赋值提升冰雪经济的品质与韧性,将文化基因植入冰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突破同质化竞争,塑造具有精神感召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消费新品牌。

冰雪文化的价值重构需以地域文化为内核,通过符号提炼、场景再造与IP化运营,将冰雪资源转化为具有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消费品牌。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将冰雕艺术与俄罗斯建筑风格、中东铁路历史叙事深度融合,打造冰雪丝路主题IP,构建冰雪城堡、历史光影长廊等沉浸式场景。尔滨的火爆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23~2024雪季,哈尔滨市共接待游客8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300%,实现旅游收入1248亿元,同比增长500%,冰雪冷资源正在变成热经济。新疆阿勒泰则依托人类滑雪起源地文化标识,复原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联动非遗传承人开展雪地叼羊、冬不拉演奏等民俗活动,实现冰雪运动与古老文化的完美交融。由此表明,冰雪文化IP的构建不仅需挖掘历史符号,更需通过场景化、体验化的叙事逻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内容,从而实现从地理标识到情感品牌的跃升,为冰雪经济注入鲜活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冰雪文化的价值转化需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链延伸为路径,通过文化+产品+场景的多维联动,构建覆盖文创、影视、教育等领域的品牌矩阵,形成IP引领mdash;产品落地mdash;场景赋能多元联动的品牌生态。例如,四川西岭雪山冰雪熊猫,内蒙古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等主题IP,以及随之冰雪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激活了消费潜能,更通过相关品牌矩阵的构建,实现从单一产品到多元生态的跨越,为冰雪经济注入可持续增长动能。

冰雪+数字赋能,营造智能化消费新生态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为冰雪产业突破时空限制、重构消费场景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元宇宙、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冰雪旅游从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世界,形成线上沉浸体验mdash;线下实体消费的联动模式。用户可参与VR滑雪竞技、NFT冰雪艺术展、虚拟雪具定制等活动;线下场馆有AR导览系统,游客佩戴智能眼镜即可看到雪道历史数据、滑雪技巧提示等叠加信息。冰雪+数字不仅让发展冰雪经济突破地理与季节限制,更通过虚实融合的体验设计,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与消费意愿,为冰雪经济注入智能化、可持续的新动能。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冰雪旅游服务升级提供了核心支撑,通过数据挖掘与智能算法,能够精准识别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场景化的消费解决方案。借助AI冰雪助手,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滑雪轨迹、体能数据、消费偏好生成个性化报告,由此可为初学者推荐适合的雪道与教练,为资深玩家匹配竞技社群活动;同时,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姿态,通过App反馈矫正建议。比如,北京市延庆区成立冰雪经济数据中心,汇聚全国200余家雪场运营数据、千万级游客行为数据,通过AI模型分析,精准识别消费趋势,联合企业开发冰雪微度假产品线,助力冰雪经济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河北崇礼则利用AI技术优化景区资源配置,动态调控酒店房价、雪具租赁库存及接驳车调度,缩短了节假日高峰期游客平均等待时间,提升游客满意度等等。

此外,冰雪产业的数字化传播与营销是打破地域壁垒、激活消费潜力的关键引擎。通过短视频、直播、元宇宙等新兴媒介技术,冰雪经济得以突破物理边界,以更生动、更具互动性的方式触达全民,形成线上引流mdash;线下体验mdash;全域共鸣的传播与营销闭环。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焦点访谈丨融化线路冰雪守护万家灯火背后是秦岭深处他们的坚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多地多部门合力应对寒潮天气保障旅客平
  2. 春节过后“菜篮子”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回
  3. 大漠戈壁找油气
  4. 黄旭华的两个愿望——“山那边”和“回
  5. 今年春节,“新军”回家啦!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力指导开展四川筠连县
  7. 驻华使节组团感受“非遗版”春节打卡特
  8. 双层过江——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
  9. 全方位、地毯式搜寻!四川筠连山体滑坡
  10. 央行连续三个月增持黄金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