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春走基层·记者体验360行|拱卫寒冬里的“温暖”——记者体验城市供暖工
2025-02-08 11:38:24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7047   

立春以后,乍暖还寒,室外温度骤降,供暖压力也随之增加。巡线供暖工需要在4米深的地下井室内把脉问诊,检查管道是否有漏洞。

记者跟着他们一起,来到山西省太原市的多福路段,耗时8小时,检查了全长7公里的23座井室的运行情况。

早上8点,记者来到太原市热力集团尖草坪供热分公司,这里较为空旷,寒风呼啸,远处供热的大烟囱里刚刚冒出的烟就被风吹着倒向一边,记者只能低着头顶风前进。换上热力公司的工作服,戴好安全帽,记者跟巡线工们一起开了巡检作业前的交班会,正式开启了当天的体验工作。

跟着巡检车来到第一处巡查点,当记者还在好奇哪些井盖是一组检查点时,周围的巡检工人们早已老练地开始隔离工作区域。太原市热力集团尖草坪供热分公司管网所副所长赵临奇跟记者解释道:现在的井室都是两口眼,相当于一个家有两个门,而这两个门通常是对角分布,更有利于井下的通风。

定位到要检查的井室,记者跟着巡线工开始摆放警示堆、施工警示牌和风险告知牌,然后准备打开井盖。井盖很重,一个成年男子很难独立抬起,必须几人合力完成。有经验的工人带着记者先用井钩把井盖撬起一个边,然后把扳手放在缝隙之间,以防井盖砸伤手指。这都是经验,井盖大约有200斤重,要是不放个东西顶着,手很容易受伤。赵临奇说。

紧接着,记者跟随巡线工把流通井下空气的轴流风机、救援三脚架放置在对应位置上,拿出测氧仪开始测量井下的氧气含量。由于井下温度高、空间密闭,若氧气含量不足,很容易造成晕厥,因而,井上的呼吸器必不可少。

井盖一抬起,一股潮湿的热气扑面而来。在确认井下氧气含量合格后,记者穿好安全带,跟着管网所的工作人员温晓亮准备下井作业。井下的梯子很粗糙,也全是铁锈。你一定得戴好手套啊,弄脏手是小事儿,小心划个大口子。温晓亮边下梯子边和记者说。

巡检工温晓亮在井下跟记者介绍情况。 新华社记者 张哲 摄

与之前的想象不同,井下空间并不逼仄,有一个小房间那么大,从零下10摄氏度的地上进入井下,温热的水没过了记者的小腿肚,闷热的环境已经让人开始出汗。

下面还挺暖和的。记者跟温晓亮说。

现在天气冷,上面和下面温差很大,在下面出了一身汗,一上去就风干了,你上去的时候擦干额头,别感冒了。温晓亮跟记者叮嘱道。

记者跟温晓亮在井下水中缓慢地移动,他一边巡查,一边解释道:去年夏天我们下井更频繁,提前对井下设备进行排查检修与更新改造,所以今年冬天的问题就少了很多。

井下空间很黑,走进深处后唯一的光源就是记者头顶上的探照灯,几根超过成年人臂围的管道映入眼帘,温晓亮带着记者重点检查了补偿器的伸缩量,他说:井下管道热胀冷缩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变化过大就容易出现渗漏,补偿器就是用来调节管道变化的装置。

爬出井口,寒风把闷热一吹而散,记者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赵临奇介绍道,地面温度越低,井下温度则会越高,这种温差一般有40摄氏度左右。

记者跟巡线工人们顾不上休息,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检查点。这段十几公里的管线负责周围数千户居民的供暖,而在赵临奇所负责的辖区内,共有206公里的路段需要作业,每个路段平均一周巡查一遍,确保供暖万无一失。

当一天的巡检工作结束,记者觉得肌肉酸痛。这一趟地下之旅,让记者触摸到了城市温暖的脉搏,也记住了那些在黑暗处与枯燥抗衡的身影,这是温暖的重量,是深埋于地下的守护。

立春以后,乍暖还寒,室外温度骤降,供暖压力也随之增加。巡线供暖工需要在4米深的地下井室内把脉问诊,检查管道是否有漏洞。

记者跟着他们一起,来到山西省太原市的多福路段,耗时8小时,检查了全长7公里的23座井室的运行情况。

早上8点,记者来到太原市热力集团尖草坪供热分公司,这里较为空旷,寒风呼啸,远处供热的大烟囱里刚刚冒出的烟就被风吹着倒向一边,记者只能低着头顶风前进。换上热力公司的工作服,戴好安全帽,记者跟巡线工们一起开了巡检作业前的交班会,正式开启了当天的体验工作。

跟着巡检车来到第一处巡查点,当记者还在好奇哪些井盖是一组检查点时,周围的巡检工人们早已老练地开始隔离工作区域。太原市热力集团尖草坪供热分公司管网所副所长赵临奇跟记者解释道:现在的井室都是两口眼,相当于一个家有两个门,而这两个门通常是对角分布,更有利于井下的通风。

定位到要检查的井室,记者跟着巡线工开始摆放警示堆、施工警示牌和风险告知牌,然后准备打开井盖。井盖很重,一个成年男子很难独立抬起,必须几人合力完成。有经验的工人带着记者先用井钩把井盖撬起一个边,然后把扳手放在缝隙之间,以防井盖砸伤手指。这都是经验,井盖大约有200斤重,要是不放个东西顶着,手很容易受伤。赵临奇说。

紧接着,记者跟随巡线工把流通井下空气的轴流风机、救援三脚架放置在对应位置上,拿出测氧仪开始测量井下的氧气含量。由于井下温度高、空间密闭,若氧气含量不足,很容易造成晕厥,因而,井上的呼吸器必不可少。

井盖一抬起,一股潮湿的热气扑面而来。在确认井下氧气含量合格后,记者穿好安全带,跟着管网所的工作人员温晓亮准备下井作业。井下的梯子很粗糙,也全是铁锈。你一定得戴好手套啊,弄脏手是小事儿,小心划个大口子。温晓亮边下梯子边和记者说。

巡检工温晓亮在井下跟记者介绍情况。 新华社记者 张哲 摄

与之前的想象不同,井下空间并不逼仄,有一个小房间那么大,从零下10摄氏度的地上进入井下,温热的水没过了记者的小腿肚,闷热的环境已经让人开始出汗。

下面还挺暖和的。记者跟温晓亮说。

现在天气冷,上面和下面温差很大,在下面出了一身汗,一上去就风干了,你上去的时候擦干额头,别感冒了。温晓亮跟记者叮嘱道。

记者跟温晓亮在井下水中缓慢地移动,他一边巡查,一边解释道:去年夏天我们下井更频繁,提前对井下设备进行排查检修与更新改造,所以今年冬天的问题就少了很多。

井下空间很黑,走进深处后唯一的光源就是记者头顶上的探照灯,几根超过成年人臂围的管道映入眼帘,温晓亮带着记者重点检查了补偿器的伸缩量,他说:井下管道热胀冷缩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变化过大就容易出现渗漏,补偿器就是用来调节管道变化的装置。

爬出井口,寒风把闷热一吹而散,记者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赵临奇介绍道,地面温度越低,井下温度则会越高,这种温差一般有40摄氏度左右。

记者跟巡线工人们顾不上休息,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检查点。这段十几公里的管线负责周围数千户居民的供暖,而在赵临奇所负责的辖区内,共有206公里的路段需要作业,每个路段平均一周巡查一遍,确保供暖万无一失。

当一天的巡检工作结束,记者觉得肌肉酸痛。这一趟地下之旅,让记者触摸到了城市温暖的脉搏,也记住了那些在黑暗处与枯燥抗衡的身影,这是温暖的重量,是深埋于地下的守护。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渤海中部亿吨级油田一期投产全球最大变质岩潜山油田进入生产阶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南国热雪:湖北冰雪运动“滑出”经济增
  2. 2024年河北新增劳动力京津就业27
  3. 2024年我国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
  4. 多地积极应对大风降温天气
  5. 三个人和一匹白马的“见义勇为”
  6. 一个3岁娃为啥能“盘活”县城老剧院?
  7. 乡镇心理老师在“困惑”中前行
  8. 四川甘孜海拔5000米山上遇暴雪两游
  9. “非遗版”春节来北京感受年味儿,外国
  10. 北京:物美版“胖东来”来了!首店3月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