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退休老教授在乡村建书院
我走到哪里,就把书捐到哪里
刘瑞琦在暑期给孩子们辅导英语。 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讯近日,71岁的退休教授刘瑞琦受到网友关注,他家中藏书颇多,先后给多地的中小学、文化站等捐赠书籍,开办乡村图书馆向读者免费开放,还免费给乡村孩子们教英语。
我走到哪里,就把书捐到哪里、把英语教到哪里、把书院建到哪里。刘瑞琦说,自己就是因读书获益的人,希望能给山村里的娃娃们创造热爱读书的文化氛围,让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11月19日下午,记者联系上刘瑞琦时,他赠送的60袋近2500本书籍刚被装车运往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茅坪沟村的巴山书院。
刘瑞琦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年代,他通过自学,进入了陕西师范大学,就读于英语专业。毕业后,他主动要求支援祖国边疆建设,此后,刘瑞琦被分配到西藏农牧学院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干就是32年。
而不论求学还是教书期间,他一直坚持阅读和收藏国内外书籍,个人藏书达45000本。退休后,他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捐赠书籍、在乡村建书院、免费给孩子们教英语等公益事业中。刘瑞琦认同媒体给他起的书痴称号,称人可以睡地上,但书一定要在床上。
2020年,老伴去世后,刘瑞琦开启了旅居生活。他会挑选气候合适的乡村居住,房租不贵,还可以给村民们带去书香文化,在那里会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昆明、成都、西双版纳hellip;hellip;他像候鸟一样迁徙,在旅居的乡村,他通过共建和自建的方式利用当地的活动室、闲置空间建起一处书院,供村民们免费借阅图书。
在成都,他和所在的社区共建了同福书院。在昆明安宁温泉旅居时,他自建了温泉书院,将2500余册书籍带到了温泉小村,后搬到西双版纳景洪市曼贺蚌村,将书院改名瑞琦书院,后又搬到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茅坪沟村,更名为巴山书院。在家乡西安市鄠邑区孝义坊村,他捐建了孝义书院。
建书院捐书之外,刘瑞琦还喜欢摆书摊,免费和大家分享书籍,教当地的娃娃学英语、唱英语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对话
书籍对我影响颇深,力所能及帮助孩子们多读书
11月19日,刚捐赠完60袋近2500本书籍的刘瑞琦与记者聊了聊做公益的初衷,从2017年第一次捐书至今,他最希望小朋友多来书院看书。
青春献给边疆退休后投身公益
新京报:你热衷公益事业的初衷是什么?
刘瑞琦:这是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们家兄弟八人,我排行第四,我清楚地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交不起一元钱的学费,是大队开了证明:该生系多子女家庭,免去学费1元。我记忆犹新,没齿难忘。也许就是这1元钱为我如今做公益埋下了伏笔。
十几岁退伍后,我开始在生产队干活。当时,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英语广播讲座节目,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那时,我一边干活,一边自学英语。在地里干活时,一听到邻村的高音喇叭传来英语广播讲座节目的前奏,我就往家里跑听节目,不知不觉坚持学了三年,终于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当时我就想,等我有能力时,一定要尽我所能,回报党和国家,回馈社会。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通过推动阅读的方式回馈社会?
刘瑞琦: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力所能及地推动全民阅读,帮助孩子们多读书,让他们学有所成。因为我深知书籍对我的影响很深。
当年年底,我应征入伍,被分到发电机班,学的是发动机的构造,需要有数学知识,计算电压、电流、电阻。我二哥帮我买了本《电工基础》,我一看,书里边有很多数学公式。当时,在新华书店买不到数学课本,好在连队驻地附近有老三届高中生,我问他们借了《代数》《几何》《立体几何》等,就开始整本整本地抄书,画图。
为了学习,我还在邮局订了《数学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期刊,发现书里还有外文。我想,要学电,得先学数学,要学数学,还得学外文,然后才能看懂数学,看懂电学,才会操作发电机。那时心中就种下了要学习外文的种子,也知道了读书的重要。
新京报:第一次捐书是如何开始的?
刘瑞琦:第一次捐赠是在2017年9月9日,我的家乡撤县设区,鄠邑区正式挂牌。县委变区委,农村变市区,乡村融入城市生活,发展机会更多。我作为远离家乡的游子,能为故乡做点什么?思来想去,我觉得,我书多,可以通过捐赠书籍表达自己对故乡发展的赤子之心。
捐什么书呢?应该是拿得出手,受众广的鸿篇巨制,我想起了国学大师季羡林领衔主编的、摆起来有一面墙那么多的、123册《传世藏书》。我买了这套书捐赠给鄠邑区图书馆,这件事也得到了馆长的积极响应,特别组织了隆重的捐赠仪式,还邀请了很多我的学生前来,他们都学有所成,让我十分感动。
从2018年开始至今,捐书给了我太多难忘的经历。得知我是做公益的,很多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愿意提供便利,有的优惠让价,有的希望能和我携手共同推进这一公益事业。
非常希望小朋友能来看书
新京报:在建书院的过程中是否也曾遇到困难?
刘瑞琦: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乏资金,我个人收入有限,这几年都是利用退休金做公益。比如公益书院需要有管理员进行借阅登记,怎么保障图书管理员的基本生活?其中一个书院,我让家乡的一个亲戚帮忙看管书籍,每月给她一些费用。
乡村推广阅读需要有资金有人,否则就难以为继,也希望相关的政府部门能够更加重视对于全民阅读的推广。
新京报:在捐赠过程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读书郎?
刘瑞琦:有很多,我非常希望小朋友能来看书。我认识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刘怡香,她家就在孝义书院旁边,她每次来都是一摞书一摞书地借,尤其爱看各省的寻宝记,也爱看佐罗的故事这种漫画书,有的书带拼音,她就边读边识字。村民都说,这个娃娃将来有出息,能把书念进去。
新京报:现在大家都习惯于看手机、刷短视频,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刘瑞琦:手机满足了一部分精神需求和消遣,但书是知识的载体。很多知识是要通过文献学习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直接产生经验,读书可以间接地获取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再通过实践,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此外,家里藏书也是在影响后人,书香传世,大人要为孩子建立起书香氛围。
新京报:为什么要走到哪里,也要将英语教到哪里?
刘瑞琦:30多年的教师生涯,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好为人师。我希望能直接地帮助小朋友们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一双眼睛。我自己在学习英语的基础上,也学习俄语、日语等语言。
有些家长会在网上抱怨新的英语教材难了,我觉得新的教材难了也许是一件好事,让大家更重视英语的教学。家长不会英语可以跟着娃娃一起学,网上说河南一个保洁阿姨因为孩子学习英语喊难,4年手写了60本英语笔记。
新京报:未来还会继续这项事业吗?
刘瑞琦:会的,我有太多书,要让它们流动起来,也要分散出去,所以我会坚持将书以各种形式捐赠出去,活跃山区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71岁退休老教授在乡村建书院
我走到哪里,就把书捐到哪里
刘瑞琦在暑期给孩子们辅导英语。 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讯近日,71岁的退休教授刘瑞琦受到网友关注,他家中藏书颇多,先后给多地的中小学、文化站等捐赠书籍,开办乡村图书馆向读者免费开放,还免费给乡村孩子们教英语。
我走到哪里,就把书捐到哪里、把英语教到哪里、把书院建到哪里。刘瑞琦说,自己就是因读书获益的人,希望能给山村里的娃娃们创造热爱读书的文化氛围,让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11月19日下午,记者联系上刘瑞琦时,他赠送的60袋近2500本书籍刚被装车运往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茅坪沟村的巴山书院。
刘瑞琦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年代,他通过自学,进入了陕西师范大学,就读于英语专业。毕业后,他主动要求支援祖国边疆建设,此后,刘瑞琦被分配到西藏农牧学院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干就是32年。
而不论求学还是教书期间,他一直坚持阅读和收藏国内外书籍,个人藏书达45000本。退休后,他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捐赠书籍、在乡村建书院、免费给孩子们教英语等公益事业中。刘瑞琦认同媒体给他起的书痴称号,称人可以睡地上,但书一定要在床上。
2020年,老伴去世后,刘瑞琦开启了旅居生活。他会挑选气候合适的乡村居住,房租不贵,还可以给村民们带去书香文化,在那里会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昆明、成都、西双版纳hellip;hellip;他像候鸟一样迁徙,在旅居的乡村,他通过共建和自建的方式利用当地的活动室、闲置空间建起一处书院,供村民们免费借阅图书。
在成都,他和所在的社区共建了同福书院。在昆明安宁温泉旅居时,他自建了温泉书院,将2500余册书籍带到了温泉小村,后搬到西双版纳景洪市曼贺蚌村,将书院改名瑞琦书院,后又搬到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茅坪沟村,更名为巴山书院。在家乡西安市鄠邑区孝义坊村,他捐建了孝义书院。
建书院捐书之外,刘瑞琦还喜欢摆书摊,免费和大家分享书籍,教当地的娃娃学英语、唱英语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对话
书籍对我影响颇深,力所能及帮助孩子们多读书
11月19日,刚捐赠完60袋近2500本书籍的刘瑞琦与记者聊了聊做公益的初衷,从2017年第一次捐书至今,他最希望小朋友多来书院看书。
青春献给边疆退休后投身公益
新京报:你热衷公益事业的初衷是什么?
刘瑞琦:这是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们家兄弟八人,我排行第四,我清楚地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交不起一元钱的学费,是大队开了证明:该生系多子女家庭,免去学费1元。我记忆犹新,没齿难忘。也许就是这1元钱为我如今做公益埋下了伏笔。
十几岁退伍后,我开始在生产队干活。当时,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英语广播讲座节目,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那时,我一边干活,一边自学英语。在地里干活时,一听到邻村的高音喇叭传来英语广播讲座节目的前奏,我就往家里跑听节目,不知不觉坚持学了三年,终于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当时我就想,等我有能力时,一定要尽我所能,回报党和国家,回馈社会。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通过推动阅读的方式回馈社会?
刘瑞琦: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力所能及地推动全民阅读,帮助孩子们多读书,让他们学有所成。因为我深知书籍对我的影响很深。
当年年底,我应征入伍,被分到发电机班,学的是发动机的构造,需要有数学知识,计算电压、电流、电阻。我二哥帮我买了本《电工基础》,我一看,书里边有很多数学公式。当时,在新华书店买不到数学课本,好在连队驻地附近有老三届高中生,我问他们借了《代数》《几何》《立体几何》等,就开始整本整本地抄书,画图。
为了学习,我还在邮局订了《数学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期刊,发现书里还有外文。我想,要学电,得先学数学,要学数学,还得学外文,然后才能看懂数学,看懂电学,才会操作发电机。那时心中就种下了要学习外文的种子,也知道了读书的重要。
新京报:第一次捐书是如何开始的?
刘瑞琦:第一次捐赠是在2017年9月9日,我的家乡撤县设区,鄠邑区正式挂牌。县委变区委,农村变市区,乡村融入城市生活,发展机会更多。我作为远离家乡的游子,能为故乡做点什么?思来想去,我觉得,我书多,可以通过捐赠书籍表达自己对故乡发展的赤子之心。
捐什么书呢?应该是拿得出手,受众广的鸿篇巨制,我想起了国学大师季羡林领衔主编的、摆起来有一面墙那么多的、123册《传世藏书》。我买了这套书捐赠给鄠邑区图书馆,这件事也得到了馆长的积极响应,特别组织了隆重的捐赠仪式,还邀请了很多我的学生前来,他们都学有所成,让我十分感动。
从2018年开始至今,捐书给了我太多难忘的经历。得知我是做公益的,很多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愿意提供便利,有的优惠让价,有的希望能和我携手共同推进这一公益事业。
非常希望小朋友能来看书
新京报:在建书院的过程中是否也曾遇到困难?
刘瑞琦: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乏资金,我个人收入有限,这几年都是利用退休金做公益。比如公益书院需要有管理员进行借阅登记,怎么保障图书管理员的基本生活?其中一个书院,我让家乡的一个亲戚帮忙看管书籍,每月给她一些费用。
乡村推广阅读需要有资金有人,否则就难以为继,也希望相关的政府部门能够更加重视对于全民阅读的推广。
新京报:在捐赠过程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读书郎?
刘瑞琦:有很多,我非常希望小朋友能来看书。我认识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刘怡香,她家就在孝义书院旁边,她每次来都是一摞书一摞书地借,尤其爱看各省的寻宝记,也爱看佐罗的故事这种漫画书,有的书带拼音,她就边读边识字。村民都说,这个娃娃将来有出息,能把书念进去。
新京报:现在大家都习惯于看手机、刷短视频,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刘瑞琦:手机满足了一部分精神需求和消遣,但书是知识的载体。很多知识是要通过文献学习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直接产生经验,读书可以间接地获取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再通过实践,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此外,家里藏书也是在影响后人,书香传世,大人要为孩子建立起书香氛围。
新京报:为什么要走到哪里,也要将英语教到哪里?
刘瑞琦:30多年的教师生涯,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好为人师。我希望能直接地帮助小朋友们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一双眼睛。我自己在学习英语的基础上,也学习俄语、日语等语言。
有些家长会在网上抱怨新的英语教材难了,我觉得新的教材难了也许是一件好事,让大家更重视英语的教学。家长不会英语可以跟着娃娃一起学,网上说河南一个保洁阿姨因为孩子学习英语喊难,4年手写了60本英语笔记。
新京报:未来还会继续这项事业吗?
刘瑞琦:会的,我有太多书,要让它们流动起来,也要分散出去,所以我会坚持将书以各种形式捐赠出去,活跃山区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