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屯的一个风景区,沙漠绿洲充满秋日风情,但70年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荒漠;一座座宜居的花园城市,但70年前,这里是寸草不生的戈壁;一个全智能的植物工厂,牧草不是长在地里,而是长在空中。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代代的建设者。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人来到祖国边疆,铸剑为犁,开始拓荒创业。70年来,这片曾经黄沙漫天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一黄金周,各地景区再次迎来客流高峰。在新疆北部北屯市的白沙湖景区,沙漠绿洲的秋日风情,给人留下了非同一般的感受。
白沙湖景区距离边境线仅有几公里,如今让人一眼惊艳的景区,曾经也是连绵大漠中的一片荒原。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战士们在解放新疆后,响应国家号召,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开始新的奋斗。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二十万人,投身新疆建设,北屯市就是兵团建设城市之一。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兵团大多选择风头水尾之地落脚,荒原戈壁,风沙漫天、土地贫瘠,要想在这里生存发展,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造这里的环境。
几十年来,在这片荒漠里,人和风沙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兵团人在风沙肆虐、几乎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不断探索防沙植绿的经验。
一年又一年,从沙进人退沙逼人走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兵团人逐步建起环绕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绿色生态带。
2023年,北屯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1%,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个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已接近一万公顷。曾经的荒滩戈壁,如今建成了一座座花园城市。
在荒滩上安家只是第一步,7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大的任务是向荒漠要粮食。
新疆喀什草湖镇,主干道上的一个雕塑的形象来自于一张70年前拍摄于此的珍贵照片,名为军垦第一犁。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军政治部摄影员袁国祥:照片是开荒,手上打泡、流血,把?把都染红了。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开荒,天快黑了才回来吃饭,吃馒头打瞌睡,馒头掉了,拿个土块疙瘩就往嘴里塞,累到这个程度,像这样艰苦生活,没一个人叫苦。
今年91岁的金茂芳老人,1952年从山东济宁来到新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军垦女拖拉机手。一次,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寒冬中,拖拉机突然熄火,她就用嘴对着管子吸油,直到发动机启动。嘴就粘在管子上,嘴唇上的皮都没有了,全是血。
在无数金茂芳们的努力下,兵团建设者们不断尝试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在贫瘠的土地上养活了自己,更推动了新疆的农业发展:在兵团尝试种植后,棉花在新疆不断推广,近年来,新疆棉占全国棉花产量的90%以上;2023年,兵团冬小麦、春小麦、春大豆最高亩产均创全国单产纪录。
今年秋天,兵团的各个农场再度迎来丰收时刻。
9月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一片三年前刚开垦的玉米试验田迎来了测产。
参与这片高产田建设的张洪玉是第三代兵团人,在沙漠里建成吨粮田,让他非常激动。
从爷爷那一辈来到新疆开荒,到父亲这一辈留在新疆种地,再到自己见证沙漠里吨粮田的建成,张洪玉一家见证了兵团农业发展的历史。
进入新时代,兵团农业发展也不断向科技要生产力。202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建成了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基地。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9月底,在新疆石河子这片成熟的稻田旁,新疆天业集团的技术人员,正在对今年这片稻田的滴灌种植进行总结。
上世纪80年代,天业集团曾经是一个濒临破产的玻璃厂,改革开放后,企业转向化工产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化国家需求为研发动力,面对新疆农业发展缺水的限制,与专家合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滴灌装备,让万亩棉田的滴灌装备成本从每亩3000多元降至400多元。戈壁滩上埋下的一根根输液管,让大量缺水的低产田,变身成为高产田,年节水量超过10亿立方米。
现在,天业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先进的节水器材生产企业,实现了所有成型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国产化。来自天业的节水灌溉设备,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还推广到了17个国家和地区。
从一穷二白到建起第一座棉纺厂、第一座制糖厂,从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到发展建材、机械、化工产业,再到新时代,各类新产业蓬勃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发展不断升级。现在,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兵团所在地区产业发展的一大新特点。在图木舒克市,牧草不长在田野里,长在空中,6000平方米的垂直立体种植架,可以生长出室外天然牧场1500亩地产出的优质牧草。
在新星市,利用丰富的风能和光能,不仅实现了风光同场发电,同时带动风电、光伏、储能、绿色氢能产业迅速崛起。
在石河子市,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更多技术积累、基础设施打造不断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产业要发展,也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70年时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推动各项基础建设,提高天山南北人们的生活水平。
塔中镇,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唯一的沙漠小镇,镇上人口大部分因石油开发来到这里,镇上物资大多从离他们最近的南屯镇采购,而这里的货物,主要来自700多公里外的库尔勒市。
随着物产越来越丰富,电商网络不断密集,沙漠小镇的人们生活需求也不断提高,怎么让他们和外界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在地区在不断打通交通大动脉的基础上,也为更多人畅通微循环,沙漠里,一条条新的公路不断修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从雪山之巅到沙漠深处,纵横新疆的路网建设背后,是一代代兵团建设者的身影,从肩挑背扛到全机械施工,沙土路不断变身立体交通网。
路连起城,城聚起人。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在各城市依托5G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等教育学府不断发展,为新疆建设培养更多人才。乡村振兴的大潮下,奶制品、牛羊肉、葡萄酒,甚至小龙虾、罗非鱼都成了各村打造的特色产业,兴边富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边疆的开拓奇迹还远未结束,未来边疆的模样尽可期待:是戈壁粮仓五谷丰登的样子,是雪山沙漠里四通八达的样子,也是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样子。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用火一样的热情接续奋斗,让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有了今天的繁荣景象。新时代,戈壁滩上的发展奇迹依然在延续,不仅变得更美,也更加欣欣向荣。而一代代兵团人缔造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也依然在传承。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新疆北屯的一个风景区,沙漠绿洲充满秋日风情,但70年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荒漠;一座座宜居的花园城市,但70年前,这里是寸草不生的戈壁;一个全智能的植物工厂,牧草不是长在地里,而是长在空中。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代代的建设者。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人来到祖国边疆,铸剑为犁,开始拓荒创业。70年来,这片曾经黄沙漫天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一黄金周,各地景区再次迎来客流高峰。在新疆北部北屯市的白沙湖景区,沙漠绿洲的秋日风情,给人留下了非同一般的感受。
白沙湖景区距离边境线仅有几公里,如今让人一眼惊艳的景区,曾经也是连绵大漠中的一片荒原。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战士们在解放新疆后,响应国家号召,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开始新的奋斗。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二十万人,投身新疆建设,北屯市就是兵团建设城市之一。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兵团大多选择风头水尾之地落脚,荒原戈壁,风沙漫天、土地贫瘠,要想在这里生存发展,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造这里的环境。
几十年来,在这片荒漠里,人和风沙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兵团人在风沙肆虐、几乎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不断探索防沙植绿的经验。
一年又一年,从沙进人退沙逼人走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兵团人逐步建起环绕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绿色生态带。
2023年,北屯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1%,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个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已接近一万公顷。曾经的荒滩戈壁,如今建成了一座座花园城市。
在荒滩上安家只是第一步,7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大的任务是向荒漠要粮食。
新疆喀什草湖镇,主干道上的一个雕塑的形象来自于一张70年前拍摄于此的珍贵照片,名为军垦第一犁。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军政治部摄影员袁国祥:照片是开荒,手上打泡、流血,把?把都染红了。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开荒,天快黑了才回来吃饭,吃馒头打瞌睡,馒头掉了,拿个土块疙瘩就往嘴里塞,累到这个程度,像这样艰苦生活,没一个人叫苦。
今年91岁的金茂芳老人,1952年从山东济宁来到新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军垦女拖拉机手。一次,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寒冬中,拖拉机突然熄火,她就用嘴对着管子吸油,直到发动机启动。嘴就粘在管子上,嘴唇上的皮都没有了,全是血。
在无数金茂芳们的努力下,兵团建设者们不断尝试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在贫瘠的土地上养活了自己,更推动了新疆的农业发展:在兵团尝试种植后,棉花在新疆不断推广,近年来,新疆棉占全国棉花产量的90%以上;2023年,兵团冬小麦、春小麦、春大豆最高亩产均创全国单产纪录。
今年秋天,兵团的各个农场再度迎来丰收时刻。
9月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一片三年前刚开垦的玉米试验田迎来了测产。
参与这片高产田建设的张洪玉是第三代兵团人,在沙漠里建成吨粮田,让他非常激动。
从爷爷那一辈来到新疆开荒,到父亲这一辈留在新疆种地,再到自己见证沙漠里吨粮田的建成,张洪玉一家见证了兵团农业发展的历史。
进入新时代,兵团农业发展也不断向科技要生产力。202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建成了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基地。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9月底,在新疆石河子这片成熟的稻田旁,新疆天业集团的技术人员,正在对今年这片稻田的滴灌种植进行总结。
上世纪80年代,天业集团曾经是一个濒临破产的玻璃厂,改革开放后,企业转向化工产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化国家需求为研发动力,面对新疆农业发展缺水的限制,与专家合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滴灌装备,让万亩棉田的滴灌装备成本从每亩3000多元降至400多元。戈壁滩上埋下的一根根输液管,让大量缺水的低产田,变身成为高产田,年节水量超过10亿立方米。
现在,天业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先进的节水器材生产企业,实现了所有成型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国产化。来自天业的节水灌溉设备,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还推广到了17个国家和地区。
从一穷二白到建起第一座棉纺厂、第一座制糖厂,从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到发展建材、机械、化工产业,再到新时代,各类新产业蓬勃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发展不断升级。现在,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兵团所在地区产业发展的一大新特点。在图木舒克市,牧草不长在田野里,长在空中,6000平方米的垂直立体种植架,可以生长出室外天然牧场1500亩地产出的优质牧草。
在新星市,利用丰富的风能和光能,不仅实现了风光同场发电,同时带动风电、光伏、储能、绿色氢能产业迅速崛起。
在石河子市,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更多技术积累、基础设施打造不断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产业要发展,也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70年时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推动各项基础建设,提高天山南北人们的生活水平。
塔中镇,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唯一的沙漠小镇,镇上人口大部分因石油开发来到这里,镇上物资大多从离他们最近的南屯镇采购,而这里的货物,主要来自700多公里外的库尔勒市。
随着物产越来越丰富,电商网络不断密集,沙漠小镇的人们生活需求也不断提高,怎么让他们和外界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在地区在不断打通交通大动脉的基础上,也为更多人畅通微循环,沙漠里,一条条新的公路不断修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从雪山之巅到沙漠深处,纵横新疆的路网建设背后,是一代代兵团建设者的身影,从肩挑背扛到全机械施工,沙土路不断变身立体交通网。
路连起城,城聚起人。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在各城市依托5G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等教育学府不断发展,为新疆建设培养更多人才。乡村振兴的大潮下,奶制品、牛羊肉、葡萄酒,甚至小龙虾、罗非鱼都成了各村打造的特色产业,兴边富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边疆的开拓奇迹还远未结束,未来边疆的模样尽可期待:是戈壁粮仓五谷丰登的样子,是雪山沙漠里四通八达的样子,也是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样子。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用火一样的热情接续奋斗,让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有了今天的繁荣景象。新时代,戈壁滩上的发展奇迹依然在延续,不仅变得更美,也更加欣欣向荣。而一代代兵团人缔造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也依然在传承。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