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故乡里的中国|一碗红油面里的小时代
2024-03-01 17:22:51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2767   

厨房里,师傅们忙着调汤。 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一份刚出锅的大排红油面。 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腊月二十九,回家乡昆山的第一个早晨,按例要吃碗红油面。这是同乡们的共识,回山后必得跟着吃面,两者才互为完整。

碱水生面丢进滚水,二十秒左右捞出,沥水、盛碗,红汤中浮出面条的纹理,被称鲫鱼背。经汤头一烫,夹生的面也立刻到了最佳口感。不同于北方的筋道面条,苏式面细软,但大口咬断时,有微妙的爽弹。再配上现烧的爆鱼、大排一类的浇头,这道早面中,鲜香咸甜的口味就占全了。

昆山本地的饮食文化中,大闸蟹与红油面是最出名的两样。要吃蟹很容易,买来新鲜的,自家蒸或煮都好吃,用不上技巧。红油面的高汤却不是好熬的,各家面馆有各自的秘方,普通人家往往不得要领。所以昆山人吃面,总是要去面馆里吃。

我去的面馆,在本地很有客源,最闹猛时,一天能卖出两千碗面,几乎可与任一家老字号别苗头。

同丰饭店刚开业时,前后都是稻田,店前路基比田埂高,搭了板子才能行人。现在,稻田被住宅和城市公园填满了,昆山的第一条轨交线经此去。

一碗面

腊月二十九这天,已告假了几人,同丰饭店还剩八个员工,一切要义在手脚快。

两层店面,极窄的楼梯,几个戴袖套的阿姨上上下下地收碗。吃剩的面汤倒在几只大桶里,十几只碗叠在一起,宝塔一样地飞快向厨房间移动。立刻有人接过宝塔去洗。

厨房里间站着三个人,一个不停地下面、捞面;一个往洗净的碗里放葱花、爆鱼油等调味品,再盛进一大勺高汤;还有一个从小窗口里收来顾客的面票,按需分配不同的浇头。爆鱼摆在中台,卤蛋、鳝丝、雪菜肉丝等在窗边,灶台的铁锅里还不断炸着大排。

在厨房外间,咣当咣当的,有师傅将猪排往面粉里拍打,正面、反面都要滚过,拿手掌压实了,码在盒里待炸。再向外就是排队的顾客了,分为两个纵队,一队在收银处,付钱、拿了面票,便集成另一队,等在厨房的窗口前取面。

大排面销路最好,爆鱼、鳝丝也常有人点。洪刚坐在收银台里,一刻不歇地发面票,一直到当天下午打烊前,都少有空和我攀谈。这天一共卖出去一千多碗面,算是平平无奇的业绩。洪刚回想起来,店史上最火热的一天是去年国庆节,收银台前的队伍从店里排到店外,拐弯后,一直延伸到隔壁小区里。那天卖出了两千碗面。

现在,同丰饭店每天早上五点开门营业,下午四点闭店,红色招牌上写明了,有几十种浇头面可供选择。每天凌晨两点,员工们就要到店里备餐,大排、爆鱼、大肠、鳝丝、牛肉、焖肉等二十多种浇头,都是每日现做的。高汤也是每日备好一锅,用猪骨、鱼鳞、蛋壳等物熬制,添爆鱼油增香。

1993年,同丰饭店刚开业时,请来的厨师与帮工中,有两位是从昆山老字号奥灶面馆退休的,深谙做红油面的技艺。老师傅们在店里做面时,洪刚与母亲便总在旁观察。他母亲尤其是个聪明人,没看几次就自学会了,也就把这技艺留下了。

一间店

洪刚在昆山城郊石牌镇下的村庄里长大,家中以务农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考入镇里的职业班学机械设计,毕业后打了一年零工。1987年,遇农转非政策,他到昆山城区务工,在三山集团的车间里做机械保养工作,起薪是每月四十四块钱。

到九十年代初,他全家人都进了城,把乡下的房子卖了,加上原本的积蓄凑得三万块,又借了三万块,共花费六万块,买下同丰路上的一间门面。他父亲盘算着,把门面隔成两间,先在西侧开了间杂货店,楼下经营,楼上居住,也可以用作儿子的婚房。

那时,洪刚已经被调到厂里的设备科,薪水涨到了两三百元每个月,生活趋于稳定。有几回,他去父亲店里帮忙,发现虽是小本生意,但时不时有五块、十块的进账,似乎钱要比在厂里好赚。

东侧的店面还闲置着,洪刚开始心有异动,暗想了几种方案:要么开建材店,彼时昆山正经历大开发,到处都要用建材;但他既无本钱也无人脉,怕自己做不下来。要么开房产中介,那是他在报纸上看到的新概念,隐约知道上海是已有了;但这新兴行业规则复杂,弄不懂程序,执照都不知道怎么办。最后决定开饭店,成本小,手续也简单。

创业的头十年不算顺利,洪刚一家人都睡在店铺楼上,凌晨起来备菜,守到深夜才打烊,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口味。头十年里,老字号的师傅怎么教,洪刚家的红油面就怎么做,和外面其他店没有太大差异化。为此,顾客的黏性并不很足。他与母亲便开始调试,也要感谢他的母亲有一条好舌头,试吃了不知多少碗面,客人说面汤油了,我们就少放点儿油,说面汤甜了,我们就少放点儿糖,觉得香味淡了、少了什么味道了,我们就研究香料的配方。慢慢才定调了面馆今日的味道。

生活需要折腾

半路出家卖面,从默默无闻做到人尽皆知,且为家庭积累下一些财富,洪刚的生意经里有些属于九十年代的成功心得。其中最要紧一点便是不能安于现状。

一家人合力买铺是第一个不安分的尝试。那时,洪刚父亲一年的打工收入不过两千元,卖房、借钱,凑齐六万元买店铺,是有些冒险的。

更孤注一掷的是洪刚要从厂里辞职,这遭遇了他父亲的强烈反对。

但洪刚坚持要破釜沉舟,吵得桌子都翻掉了。最终,父亲妥协了,为儿子的饭店砌了一个烧煤的灶头,杂货店不忙时,还去饭店帮忙。

开店不到两年,1995年,店铺周围搞开发、建设菜市场,推出一批新店铺,房价15万左右,我算了算,市里另外一个菜场里小小一间,一年租金就要七万块。也就是说我那次如果买了,可能两年左右就出本了。洪刚当机立断,将饭店出租了一年,快速换得几万块租金,凑到七万块,把菜市场的店铺买了下来。

1999年,昆山有小产权用地出售,要价九万块。洪刚的手头其实很紧mdash;mdash;头两年他买过一套商品房,住段时间就卖了,转买了另一套新商品房;腾挪不少,但闲钱不多,做什么都是卡扣卡的。为凑钱,他便把店又租出去两三年,换到一笔钱,买下那块地皮,在上面盖了套小别墅。新世纪后,他还有过与朋友合办无纺布厂、合开饭店等尝试。

事实证明,这些尝试与投资多数是有效的,为他带来不小财富增益。这使他愈发坚信,生活需要折腾,折腾了才能越过越好。

其实,彼时的昆山也在同样的氛围中。就单说同丰饭店的周遭,在十年间大变样,写字楼、图书馆、游泳馆、公园纷纷建起来,服装、餐厅等一大批个体户开门营业,实体经济发展得很好。

都为这碗面

开面馆三十余年,洪刚也见证着城市生活的变化。店里的生意,从早年的早市高峰,逐年变化为现在的午市高峰。洪刚说,现如今,中午来吃面的客流量起码比早晨要多30%。他推测这是快节奏生活的体现,早上上班急,来不及好好吃碗面。中午也不像以前,可以抽空回家做个饭,现在是在外面吃点儿便餐就要回去上班。那么吃面就是不错的选择。

顾客对浇头的偏好也有变化。洪刚创业早年,最受欢迎的是阳春面、荷包蛋面或单浇面,而今吃双浇、三浇的最多。在他印象中,曾有顾客一次性点了十一个浇头,一桌都摆不下。

早年的顾客都是本地人,近十年,听口音,外地客人占了五成以上;店里还有几个日本人、欧洲人是常客;自从昆山轨交线贯通后,双休日里,从上海来的客人比例能占到三分之一。洪刚还说,同一条街上有位金店老板就是外地来的,一开始说吃不惯这碗面,吃了一段时间以后,说变得这个面不吃不行了hellip;hellip;饮食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去年,在认为经验、资金等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洪刚与家人开起了面馆的第一家分店,由他姐姐主理。他则还是守着老店。他设想过,老店他可以再管二十年。二十年后,把秘方传给女儿,由女儿接替他来管理。

今天你们还营业吗?

今天我们老店不营业,新店营业。你如果感兴趣的话,到新店去吃也可以。你用笔记一下,地址是hellip;hellip;

前一天我看到在老店里,一排人等在窗口前取面。有个顾客探着头,往窗里说:面条硬张点!他自带了两只碗来打包。生面抖下去,白气扑出来,凝成一股卤的、炸的混香。顾客在热浪里摘下帽子,像一种礼遇。

厨房里,师傅们忙着调汤。 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一份刚出锅的大排红油面。 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腊月二十九,回家乡昆山的第一个早晨,按例要吃碗红油面。这是同乡们的共识,回山后必得跟着吃面,两者才互为完整。

碱水生面丢进滚水,二十秒左右捞出,沥水、盛碗,红汤中浮出面条的纹理,被称鲫鱼背。经汤头一烫,夹生的面也立刻到了最佳口感。不同于北方的筋道面条,苏式面细软,但大口咬断时,有微妙的爽弹。再配上现烧的爆鱼、大排一类的浇头,这道早面中,鲜香咸甜的口味就占全了。

昆山本地的饮食文化中,大闸蟹与红油面是最出名的两样。要吃蟹很容易,买来新鲜的,自家蒸或煮都好吃,用不上技巧。红油面的高汤却不是好熬的,各家面馆有各自的秘方,普通人家往往不得要领。所以昆山人吃面,总是要去面馆里吃。

我去的面馆,在本地很有客源,最闹猛时,一天能卖出两千碗面,几乎可与任一家老字号别苗头。

同丰饭店刚开业时,前后都是稻田,店前路基比田埂高,搭了板子才能行人。现在,稻田被住宅和城市公园填满了,昆山的第一条轨交线经此去。

一碗面

腊月二十九这天,已告假了几人,同丰饭店还剩八个员工,一切要义在手脚快。

两层店面,极窄的楼梯,几个戴袖套的阿姨上上下下地收碗。吃剩的面汤倒在几只大桶里,十几只碗叠在一起,宝塔一样地飞快向厨房间移动。立刻有人接过宝塔去洗。

厨房里间站着三个人,一个不停地下面、捞面;一个往洗净的碗里放葱花、爆鱼油等调味品,再盛进一大勺高汤;还有一个从小窗口里收来顾客的面票,按需分配不同的浇头。爆鱼摆在中台,卤蛋、鳝丝、雪菜肉丝等在窗边,灶台的铁锅里还不断炸着大排。

在厨房外间,咣当咣当的,有师傅将猪排往面粉里拍打,正面、反面都要滚过,拿手掌压实了,码在盒里待炸。再向外就是排队的顾客了,分为两个纵队,一队在收银处,付钱、拿了面票,便集成另一队,等在厨房的窗口前取面。

大排面销路最好,爆鱼、鳝丝也常有人点。洪刚坐在收银台里,一刻不歇地发面票,一直到当天下午打烊前,都少有空和我攀谈。这天一共卖出去一千多碗面,算是平平无奇的业绩。洪刚回想起来,店史上最火热的一天是去年国庆节,收银台前的队伍从店里排到店外,拐弯后,一直延伸到隔壁小区里。那天卖出了两千碗面。

现在,同丰饭店每天早上五点开门营业,下午四点闭店,红色招牌上写明了,有几十种浇头面可供选择。每天凌晨两点,员工们就要到店里备餐,大排、爆鱼、大肠、鳝丝、牛肉、焖肉等二十多种浇头,都是每日现做的。高汤也是每日备好一锅,用猪骨、鱼鳞、蛋壳等物熬制,添爆鱼油增香。

1993年,同丰饭店刚开业时,请来的厨师与帮工中,有两位是从昆山老字号奥灶面馆退休的,深谙做红油面的技艺。老师傅们在店里做面时,洪刚与母亲便总在旁观察。他母亲尤其是个聪明人,没看几次就自学会了,也就把这技艺留下了。

一间店

洪刚在昆山城郊石牌镇下的村庄里长大,家中以务农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考入镇里的职业班学机械设计,毕业后打了一年零工。1987年,遇农转非政策,他到昆山城区务工,在三山集团的车间里做机械保养工作,起薪是每月四十四块钱。

到九十年代初,他全家人都进了城,把乡下的房子卖了,加上原本的积蓄凑得三万块,又借了三万块,共花费六万块,买下同丰路上的一间门面。他父亲盘算着,把门面隔成两间,先在西侧开了间杂货店,楼下经营,楼上居住,也可以用作儿子的婚房。

那时,洪刚已经被调到厂里的设备科,薪水涨到了两三百元每个月,生活趋于稳定。有几回,他去父亲店里帮忙,发现虽是小本生意,但时不时有五块、十块的进账,似乎钱要比在厂里好赚。

东侧的店面还闲置着,洪刚开始心有异动,暗想了几种方案:要么开建材店,彼时昆山正经历大开发,到处都要用建材;但他既无本钱也无人脉,怕自己做不下来。要么开房产中介,那是他在报纸上看到的新概念,隐约知道上海是已有了;但这新兴行业规则复杂,弄不懂程序,执照都不知道怎么办。最后决定开饭店,成本小,手续也简单。

创业的头十年不算顺利,洪刚一家人都睡在店铺楼上,凌晨起来备菜,守到深夜才打烊,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口味。头十年里,老字号的师傅怎么教,洪刚家的红油面就怎么做,和外面其他店没有太大差异化。为此,顾客的黏性并不很足。他与母亲便开始调试,也要感谢他的母亲有一条好舌头,试吃了不知多少碗面,客人说面汤油了,我们就少放点儿油,说面汤甜了,我们就少放点儿糖,觉得香味淡了、少了什么味道了,我们就研究香料的配方。慢慢才定调了面馆今日的味道。

生活需要折腾

半路出家卖面,从默默无闻做到人尽皆知,且为家庭积累下一些财富,洪刚的生意经里有些属于九十年代的成功心得。其中最要紧一点便是不能安于现状。

一家人合力买铺是第一个不安分的尝试。那时,洪刚父亲一年的打工收入不过两千元,卖房、借钱,凑齐六万元买店铺,是有些冒险的。

更孤注一掷的是洪刚要从厂里辞职,这遭遇了他父亲的强烈反对。

但洪刚坚持要破釜沉舟,吵得桌子都翻掉了。最终,父亲妥协了,为儿子的饭店砌了一个烧煤的灶头,杂货店不忙时,还去饭店帮忙。

开店不到两年,1995年,店铺周围搞开发、建设菜市场,推出一批新店铺,房价15万左右,我算了算,市里另外一个菜场里小小一间,一年租金就要七万块。也就是说我那次如果买了,可能两年左右就出本了。洪刚当机立断,将饭店出租了一年,快速换得几万块租金,凑到七万块,把菜市场的店铺买了下来。

1999年,昆山有小产权用地出售,要价九万块。洪刚的手头其实很紧mdash;mdash;头两年他买过一套商品房,住段时间就卖了,转买了另一套新商品房;腾挪不少,但闲钱不多,做什么都是卡扣卡的。为凑钱,他便把店又租出去两三年,换到一笔钱,买下那块地皮,在上面盖了套小别墅。新世纪后,他还有过与朋友合办无纺布厂、合开饭店等尝试。

事实证明,这些尝试与投资多数是有效的,为他带来不小财富增益。这使他愈发坚信,生活需要折腾,折腾了才能越过越好。

其实,彼时的昆山也在同样的氛围中。就单说同丰饭店的周遭,在十年间大变样,写字楼、图书馆、游泳馆、公园纷纷建起来,服装、餐厅等一大批个体户开门营业,实体经济发展得很好。

都为这碗面

开面馆三十余年,洪刚也见证着城市生活的变化。店里的生意,从早年的早市高峰,逐年变化为现在的午市高峰。洪刚说,现如今,中午来吃面的客流量起码比早晨要多30%。他推测这是快节奏生活的体现,早上上班急,来不及好好吃碗面。中午也不像以前,可以抽空回家做个饭,现在是在外面吃点儿便餐就要回去上班。那么吃面就是不错的选择。

顾客对浇头的偏好也有变化。洪刚创业早年,最受欢迎的是阳春面、荷包蛋面或单浇面,而今吃双浇、三浇的最多。在他印象中,曾有顾客一次性点了十一个浇头,一桌都摆不下。

早年的顾客都是本地人,近十年,听口音,外地客人占了五成以上;店里还有几个日本人、欧洲人是常客;自从昆山轨交线贯通后,双休日里,从上海来的客人比例能占到三分之一。洪刚还说,同一条街上有位金店老板就是外地来的,一开始说吃不惯这碗面,吃了一段时间以后,说变得这个面不吃不行了hellip;hellip;饮食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去年,在认为经验、资金等各方面条件成熟后,洪刚与家人开起了面馆的第一家分店,由他姐姐主理。他则还是守着老店。他设想过,老店他可以再管二十年。二十年后,把秘方传给女儿,由女儿接替他来管理。

今天你们还营业吗?

今天我们老店不营业,新店营业。你如果感兴趣的话,到新店去吃也可以。你用笔记一下,地址是hellip;hellip;

前一天我看到在老店里,一排人等在窗口前取面。有个顾客探着头,往窗里说:面条硬张点!他自带了两只碗来打包。生面抖下去,白气扑出来,凝成一股卤的、炸的混香。顾客在热浪里摘下帽子,像一种礼遇。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应用场景加速落地,AI助力投资焕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新年惊喜,赛博风起!赛博越野旅行车巡
  2. 开学在即+温度剧变,孩子如何少生病?
  3. 开年拼经济号角吹响多领域释放稳开局积
  4. “十四冬”城市故事|这就是呼伦贝尔—
  5. 江苏星火特钢集团“开工第一课”——开
  6. 工行廊坊万庄支行践行温暖服务打造暖心
  7. 丑出天际?帅到掉渣?看完特斯拉Cyb
  8. 主播说联播丨“新春第一会”,开好局起
  9. 雅迪冠能6代聚光而来!以科技创新为底
  10. 创新在产业,发展有质量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