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金融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天下金融网
首页 资讯 财经 理财 消费 产业 基金 股票 外汇 期货 银行 企业 行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年终报道·2023温暖中国丨2023:重温“大国重器”的惊艳时刻
2023-12-31 14:52:14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1011   

C919展翅、巨轮出海、神舟飞船奔赴天宫、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刷新发射纪录、中国天眼人造太阳探秘未知hellip;hellip;

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一个个大国重器惊艳亮相,《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下面跟随记者的镜头,一同重温2023年大国重器的惊艳时刻。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500次发射

12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

12月10日上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0次发射。

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中国航天用53年的历程完成了从0到500的跨越。其中长征火箭第1个百次发射用了37年,第2个百次用了7年,第3个百次用了4年,第4个百次用了2年9个月,第5个百次仅用了2年,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纪录。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对外发布由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新华社发

2023年,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目前,我国拥有完备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有成熟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保障体系、计划明确的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正值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之际,20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我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不断迈出新步伐。

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

这是在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拍摄的即将首航的C919飞机。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5月28日,经过1小时59分的飞行,由C919大型客机执飞的东方航空MU9191航班平安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C919圆满完成商业首航,中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2022年9月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middot;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

这是11月4日拍摄的爱达middot;魔都号。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12月24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middot;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离港出海,进行首次试运营。该邮轮将于2024年1月1日开启商业首航。

大型邮轮与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航空母舰并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设计、建造难度极高,是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工程。爱达middot;魔都号由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历经八年科研攻关、五年设计建造,于11月4日在上海正式命名交付。

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秘未知

emsp;emsp;这是7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emsp;emsp;近日,利用中国天眼巡天数据,相关研究团队构建并释放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向全世界的星系与宇宙学研究人员共享了高质量的大样本观测数据。

emsp;emsp;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宣告落成启用。今年以来,中国天眼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极限mdash;mdash;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hellip;hellip;

emsp;emsp;5月29日在合肥科学岛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emsp;emsp;4月12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emsp;emsp;人造太阳是事关人类实现能源自由、探索宇宙奥秘的远大事业。EAST集成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条件,尖端技术熔于一炉,体现我国综合科技实力。

emsp;emsp;1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PandaX实验组成员在锦屏大设施调试实验设备。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emsp;emsp;12月7日,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备实验条件。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emsp;emsp;锦屏大设施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项目。实验室宇宙线通量仅为地表的一亿分之一,具备极低环境氡析出极低环境辐射超低宇宙线通量超洁净空间等多种优势。

emsp;emsp;12月11日拍摄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emsp;emsp;3月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实现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从此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12月11日,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

emsp;emsp;HEPS如同一个超大号的X光机,可以看清微观世界,揭示物质微观结构生成及演化机制。

emsp;emsp;这是4月21日晚拍摄的星空下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emsp;emsp;5月10日,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mdash;mdash;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通过国家验收。

emsp;emsp;科学家先后利用拉索完整记录了迄今最亮伽马暴GRB 221009A的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精确测量了迄今最亮伽马暴GRB 221009A的高能辐射能谱,并据此获得了对伽马暴的全新认知。

C919展翅、巨轮出海、神舟飞船奔赴天宫、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刷新发射纪录、中国天眼人造太阳探秘未知hellip;hellip;

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一个个大国重器惊艳亮相,《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下面跟随记者的镜头,一同重温2023年大国重器的惊艳时刻。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500次发射

12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

12月10日上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0次发射。

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中国航天用53年的历程完成了从0到500的跨越。其中长征火箭第1个百次发射用了37年,第2个百次用了7年,第3个百次用了4年,第4个百次用了2年9个月,第5个百次仅用了2年,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纪录。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对外发布由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新华社发

2023年,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目前,我国拥有完备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有成熟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保障体系、计划明确的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正值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之际,20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我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不断迈出新步伐。

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

这是在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拍摄的即将首航的C919飞机。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5月28日,经过1小时59分的飞行,由C919大型客机执飞的东方航空MU9191航班平安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C919圆满完成商业首航,中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2022年9月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middot;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

这是11月4日拍摄的爱达middot;魔都号。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12月24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middot;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离港出海,进行首次试运营。该邮轮将于2024年1月1日开启商业首航。

大型邮轮与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航空母舰并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设计、建造难度极高,是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工程。爱达middot;魔都号由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历经八年科研攻关、五年设计建造,于11月4日在上海正式命名交付。

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秘未知

emsp;emsp;这是7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emsp;emsp;近日,利用中国天眼巡天数据,相关研究团队构建并释放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向全世界的星系与宇宙学研究人员共享了高质量的大样本观测数据。

emsp;emsp;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宣告落成启用。今年以来,中国天眼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极限mdash;mdash;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hellip;hellip;

emsp;emsp;5月29日在合肥科学岛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emsp;emsp;4月12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emsp;emsp;人造太阳是事关人类实现能源自由、探索宇宙奥秘的远大事业。EAST集成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条件,尖端技术熔于一炉,体现我国综合科技实力。

emsp;emsp;1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PandaX实验组成员在锦屏大设施调试实验设备。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emsp;emsp;12月7日,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备实验条件。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emsp;emsp;锦屏大设施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项目。实验室宇宙线通量仅为地表的一亿分之一,具备极低环境氡析出极低环境辐射超低宇宙线通量超洁净空间等多种优势。

emsp;emsp;12月11日拍摄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emsp;emsp;3月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实现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从此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12月11日,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

emsp;emsp;HEPS如同一个超大号的X光机,可以看清微观世界,揭示物质微观结构生成及演化机制。

emsp;emsp;这是4月21日晚拍摄的星空下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emsp;emsp;5月10日,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mdash;mdash;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通过国家验收。

emsp;emsp;科学家先后利用拉索完整记录了迄今最亮伽马暴GRB 221009A的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精确测量了迄今最亮伽马暴GRB 221009A的高能辐射能谱,并据此获得了对伽马暴的全新认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烟花爆竹的“禁”与“放”争议不断专家:地方燃放规定应细化标准因地制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栏目排行
  1. 前11个月我国物流运行持续企稳向好
  2. 壹大夫代理模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优势
  3. 超越日本,中国跃居世界第一!
  4. 华为新专利获授权,可检测自动驾驶是否
  5. 有声漫评青年夜校,点亮年轻人的夜生活
  6. “政策赋能·产融协同”深创赛项目落地
  7. 中粮可口可乐开展“五进”系列活动
  8. 980元创业!女性私护品牌壹大夫,全
  9. 创域城项目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10. 私护代理怎么做?拿货需要多少钱?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