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国新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讲述了援非经历和感悟。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一代代、一批批中国医生毅然前往非洲大陆,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持续为中非传统友谊贡献力量。
新老接续 践行中国医疗队使命担当
今年72岁的梅学谦是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也是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1998年至2000年,梅学谦参加了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援外工作期间,他充分利用中国医疗队团队优势,在胸外科、食道癌、肠胃肿瘤等方面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
对梅学谦来说,援非除了是完成国家委派的使命、践行医生的职责外,也是替父亲完成未竟事业。梅学谦的父亲梅庚年是第1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1975年因公牺牲在埃塞俄比亚。为纪念梅庚年为中非友好合作事业作出的贡献,中国政府在当地修建并命名了梅庚年路。
子承父业无疑是60年来中国持续对非开展医疗援助的佳话之一,新老接续的新故事亦时时上演。老一辈医者用实际行动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传承给年轻一代医生。
今年41岁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德熙,是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作为年轻一代援非医生代表,吴德熙援多期间发挥所学所长接诊救治心血管病患者约5000人次,在当地积极推广新技术,开展了第一例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第一例动态心电图监测、第一例动态血压监测等多个多米尼克首例。
授人以渔 填补受援医院技术空白
除直接提供具体的医疗服务之外,医疗援外实际也承担着帮助建设当地医疗队伍、推动当地医疗技术发展的责任和期待。
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表示,医疗队既要救死扶伤,又要授人以渔,为当地培养人才,传授给他们先进技术。
王振常介绍,医疗队出发时正值国际上埃博拉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但全体队员依然实现按期出发准点到达,在几内亚开展多项医疗技术创新工作。例如,几内亚的神经外科手术是肉眼直视手术,经过中国医疗队的培训,实现了显微外科手术。又如,目前在中国国内已经普及的超声引导下介入穿刺、介入治疗技术,当时几内亚还没有。因此,医疗队的超声科大夫带着几内亚医生开展相关技术,最终实现了微创治疗在几内亚零的突破。
在王振常带领下,北京友谊医院19位专家骨干组成的医疗队为几内亚培训了16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不仅提高了诊疗水平,还帮助几内亚人民有效抗击疫情,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高度评价,成为第一支获得几内亚共和国勋章的医疗队。
我们注重在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让当地的医生能够持续提高医疗水平。吴德熙介绍,自己在多米尼克时,把带教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中多友谊医院开展多次心血管相关讲座、临床教学查房、多学科病例讨论等,让当地的医生能够掌握新技术、知识和理念。同时,他还建立了首个心血管内科,推动了中多对口合作项目落地、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和中多远程医学中心启动等。
大爱无疆 为中非友好贡献力量
被马里患儿亲切地称为中国妈妈的朱惠芳是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
中国妈妈的称呼源于一个16岁的马里男孩。喜欢中国武术和运动的他遭遇车祸导致颈椎伴有脊髓损伤,只能躺在床上。更不幸的是,因为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再加上马里天气炎热,他发生了尾骶部压力性损伤。每次朱惠芳去看他时,他的眼睛都哭得肿肿的。
除了护理,朱惠芳会在男孩的病床前多待一会儿,鼓励他树立康复信心。通过两个半月的精心照料,男孩又大又深的压力性损伤奇迹般愈合了,心情也逐渐好转。有一次男孩回医院复查,正好碰到媒体采访,他冲着镜头就说:这是我的中国妈妈。
除了中国妈妈,中国医生还是非洲人民的知心大姐。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春,是第4、7、8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通过先后三次赴科威特参加援外医疗工作,累计治疗当地6000余名病患,刘春推动中医成为中国援科威特医疗队的鲜明特色。
刘春说,当她最初到科威特时,当地人对针灸的认识很少,对小小的银针能治疗疾病也表示怀疑。当他们面对中国的针灸、拔罐这些治疗方法的时候,心存疑虑和恐惧。但当他们接受治疗以后,体验到针灸的疗效,恐惧和疑惑的心情转为信任。后来刘春通过开展针刺、拔罐、穴位贴敷等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治疗方式,向患者推广中医疗法,进而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
在昨天国新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讲述了援非经历和感悟。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一代代、一批批中国医生毅然前往非洲大陆,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持续为中非传统友谊贡献力量。
新老接续 践行中国医疗队使命担当
今年72岁的梅学谦是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也是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1998年至2000年,梅学谦参加了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援外工作期间,他充分利用中国医疗队团队优势,在胸外科、食道癌、肠胃肿瘤等方面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
对梅学谦来说,援非除了是完成国家委派的使命、践行医生的职责外,也是替父亲完成未竟事业。梅学谦的父亲梅庚年是第1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1975年因公牺牲在埃塞俄比亚。为纪念梅庚年为中非友好合作事业作出的贡献,中国政府在当地修建并命名了梅庚年路。
子承父业无疑是60年来中国持续对非开展医疗援助的佳话之一,新老接续的新故事亦时时上演。老一辈医者用实际行动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传承给年轻一代医生。
今年41岁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德熙,是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作为年轻一代援非医生代表,吴德熙援多期间发挥所学所长接诊救治心血管病患者约5000人次,在当地积极推广新技术,开展了第一例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第一例动态心电图监测、第一例动态血压监测等多个多米尼克首例。
授人以渔 填补受援医院技术空白
除直接提供具体的医疗服务之外,医疗援外实际也承担着帮助建设当地医疗队伍、推动当地医疗技术发展的责任和期待。
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表示,医疗队既要救死扶伤,又要授人以渔,为当地培养人才,传授给他们先进技术。
王振常介绍,医疗队出发时正值国际上埃博拉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但全体队员依然实现按期出发准点到达,在几内亚开展多项医疗技术创新工作。例如,几内亚的神经外科手术是肉眼直视手术,经过中国医疗队的培训,实现了显微外科手术。又如,目前在中国国内已经普及的超声引导下介入穿刺、介入治疗技术,当时几内亚还没有。因此,医疗队的超声科大夫带着几内亚医生开展相关技术,最终实现了微创治疗在几内亚零的突破。
在王振常带领下,北京友谊医院19位专家骨干组成的医疗队为几内亚培训了16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不仅提高了诊疗水平,还帮助几内亚人民有效抗击疫情,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高度评价,成为第一支获得几内亚共和国勋章的医疗队。
我们注重在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让当地的医生能够持续提高医疗水平。吴德熙介绍,自己在多米尼克时,把带教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中多友谊医院开展多次心血管相关讲座、临床教学查房、多学科病例讨论等,让当地的医生能够掌握新技术、知识和理念。同时,他还建立了首个心血管内科,推动了中多对口合作项目落地、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和中多远程医学中心启动等。
大爱无疆 为中非友好贡献力量
被马里患儿亲切地称为中国妈妈的朱惠芳是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
中国妈妈的称呼源于一个16岁的马里男孩。喜欢中国武术和运动的他遭遇车祸导致颈椎伴有脊髓损伤,只能躺在床上。更不幸的是,因为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再加上马里天气炎热,他发生了尾骶部压力性损伤。每次朱惠芳去看他时,他的眼睛都哭得肿肿的。
除了护理,朱惠芳会在男孩的病床前多待一会儿,鼓励他树立康复信心。通过两个半月的精心照料,男孩又大又深的压力性损伤奇迹般愈合了,心情也逐渐好转。有一次男孩回医院复查,正好碰到媒体采访,他冲着镜头就说:这是我的中国妈妈。
除了中国妈妈,中国医生还是非洲人民的知心大姐。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春,是第4、7、8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通过先后三次赴科威特参加援外医疗工作,累计治疗当地6000余名病患,刘春推动中医成为中国援科威特医疗队的鲜明特色。
刘春说,当她最初到科威特时,当地人对针灸的认识很少,对小小的银针能治疗疾病也表示怀疑。当他们面对中国的针灸、拔罐这些治疗方法的时候,心存疑虑和恐惧。但当他们接受治疗以后,体验到针灸的疗效,恐惧和疑惑的心情转为信任。后来刘春通过开展针刺、拔罐、穴位贴敷等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治疗方式,向患者推广中医疗法,进而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