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全球价值链正加速调整,呈现新的趋势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以期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8月16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在京举行,18位政、商、学界嘉宾就“全球价值链调整:新挑战与新机遇”展开探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部分行业已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中先行一步,但仍有较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低端。如何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跃升?她认为,首先要聚焦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新技术革命是推动全球价值链发展的关键。要在前沿技术领域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问题,构建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体系。同时,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需要一大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起到引领作用,位于生产、制造和装配等价值链从属环节的企业,也要积极谋求转型升级。
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会终止,但具体内容与链接将会变化,更多趋向于短链化和多链化。经济全球化下的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发生动态调整。生产要素的成本增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贸规则的调整与变化,以及地缘政治斗争等几种力量,将显著影响着最终的变化趋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两个重大转变,即气候变化和数字化——与气候相关的贸易措施越来越多,数字贸易体制比以前的体系更加碎片化。总体上呈现的情况是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再平衡。
他解释,一方面,受市场驱动的去风险影响,供应链重组转化为多元化发展,以减少对单个或若干上游供应商的依赖,也让供应链的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另一方受到政府推动的“去风险”影响,一系列贸易限制等措施也改变了外国生产商和国内生产之间的竞争平衡。因此,应该共同努力了解当下的情况,着力解决那些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累及弱势地区的根源问题。
国家外汇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负债增幅降至49亿美元,同比去年缩小了87%;而商务部数据显示,二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还有627亿美元的规模,同比上升58%。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指出,按商务部口径,直到2022年,中国不论是FDI还是ODI(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流量占比,都和疫情前五年均值相比有所上升,这说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中国的初期影响不太大,是否会随时间推移逐步显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为企业界人士,易宝支付副总裁、中欧校友宁福生观察到产业转移的两个趋势。从微观的企业支付数据层面来看,生产制造的转移更多是华人企业到东南亚、南美和中东去建厂,需要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宏观层面基于交易的转移——从今年对北美、欧洲等国家的跨境交易数据来看,整体同比去年下降20%左右,而RCEP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却明显活跃起来。但这些国家多为小币种,支付结算手段相对比较传统,需要便利化服务助力贸易畅通。因此,产业转移中既有市场此消彼涨中的产业链转移,也有一些未被满足的新需求的增长,需要企业快速响应和积极创新。
近年来,面对来自西方的限制和制裁,从法律层面应如何突破?
柯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中欧校友何杰长期参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他基于观察和经验分享了三个模式。一是在技术引进上,由投资并购改为技术许可,即通过支付技术许可使用费获取技术使用权,以应对越来越严格的投资并购审查。这在中德企业间已有大量案例。二是在投资主体上,投资公司根据投资区域进行法律主体拆分,以应对美国对投资中国企业和敏感行业的限制。三是在进口上的定制化替代,比如一些美国厂商按其出口管制的要求为中国市场定制产品。
|